初夏时节,《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江苏省化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调研组走进泰兴经济开发区,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总投资5亿元的中试孵化产业园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进行公辅设施联动调试。“基地已完成竣工验收,首批9个中试项目即将入驻。”泰兴经济开发区中试基地负责人王昌尧说。
还有一串令人兴奋的数据:2024年,泰兴经济开发区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达140个,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2%;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园区构建的“五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正在释放强大动能。
“我们就像在下一盘创新大棋。”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潘明荣形象地比喻道,“创新政策是棋盘,公共平台是棋子,企业研发是棋手,产业基金是棋路,人才基地则是棋魂。”
作为全国连续12年位列前十强的化工园区,泰兴经济开发区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创新性实施“离岸创新+在岸转化+飞地落地”的接力式创新模式,打造了以中试为主体、研发和小试为两翼的创新格局。目前,一个立足园区特色产业、服务转型升级需求、融合“平台+基金+项目”三大要素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已初步成型。
在创新政策方面,泰兴经济开发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工具箱。“我们把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人才强区专项等政策文件,通过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潘明荣表示,这种精准施策的方式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了创新积极性。他还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园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2024年首次超过22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较2023年提升0.2个百分点,政策激励效果十分明显。
公共平台建设是“五位一体”体系的重要支撑。在苏州离岸创新中心,调研组见到了正在开展实验的高性能液晶聚合物材料项目研发团队。“我们在苏州研发,在泰兴转化,这种模式既解决了泰兴当地高端人才和技术缺乏的现实问题,又实现了技术的快速落地。”团队负责人介绍说。离岸创新中心是泰兴经济开发区破解区位劣势的创新之举。通过与长三角国创中心苏州有机功能材料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合作,该园区分别在苏州和南京建立离岸创新中心,实现了“创新在外地、转化在泰兴”的协同模式。截至2024年,苏州离岸创新中心已入驻项目6个,弥补了本地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
中试基地建设解决了企业创新的关键瓶颈。化工领域的创新往往在实验室小试成功后,面临中试放大难的问题。泰兴经济开发区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108亩的中试孵化产业园,配备完善的公辅设施和专业服务,为创新项目提供中试放大的物理空间和技术支持。调研组在现场看到,标准化厂房、公共仓库、“三废”处理设施一应俱全。“化工创新最难的就是中试环节,我们提供了‘拎包入住’式的服务。”王昌尧介绍说,目前已对接中试项目60多个,确定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基尼龙和京腾昊桦、联泓惠生等园区企业的首批入驻项目9个。
强化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泰兴经济开发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推动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带动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调研组在格林美(江苏)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看到,研发人员正在攻关锂电池新材料。“近几年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计划、研发设备补贴等方面累计获得政府资助超1500万元;园区还牵线格林美锂电池研究院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并申报江苏省人才攻关联合体项目,申报成功后能获得1000万元以上的政府资助。”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坦言,这样的支持力度让企业创新更有底气。泰兴经济开发区注重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培育,园区内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数量已达50个,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2024年,泰兴经济开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总数达55家,增量和增幅均创历年新高。
在产业基金方面,泰兴经济开发区构建了覆盖创新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设有2支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拨投结合”“投贷联动”等创新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引导基金在支持夏禾科技OLED发光材料、博睿光电陶瓷基板等技术项目产业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基金的运作不仅注重招商引资功能,还逐步加大对早期科技项目的投资力度,2024年落地科技型项目2个,正积极探索“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新模式。近几年园区累计引进夏禾科技、京腾昊桦、兴普泰、赛瑞克等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项目,一批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科创项目正蓄势待发。
人才基地建设为创新体系提供了智力支撑。泰兴经济开发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共建泰兴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解决化工行业特殊人才需求,该园区还建设了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被列入全国首批化工行业“十佳”争创名单。
“五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泰兴经济开发区以泰兴市5%的面积创造了近60%的工业经济份额;发明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近三年增幅均在30%以上,累计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12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泰州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这些成果表明,多元协同的创新体系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投入和耐心培育。”潘明荣表示,下一步园区将重点打造未来材料创新发展研究院,推动中试基地迭代升级成为园区“中央实验场”,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让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离开园区时,调研组注意到大门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有着30年历史的化工园区,正以创新为笔,描绘着转型升级的新画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