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位于临港开发区的双良集团正以一座“会呼吸”的“零碳产业园区”,把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里不仅是技术落地的示范,更是可复制、可落地的“零碳”样本,为不同园区量身定制“零碳”路径。
碳排放究竟“去哪了”?
所谓“零碳”,并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碳排放,直至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零碳园区就是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双良的零碳产业园区先后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无锡市首批‘零碳’工厂试点单位”“‘五星级’零碳工厂核查证明”等荣誉和认证,它究竟是怎么实现“清零”的?双良集团碳中和中央研究院院长鞠贵冬首先指向智能车间的屋顶。从空中俯瞰,车间屋顶铺设了一层“皮肤”——密集成片、能发电的光伏板,绿色电力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终端。
鞠贵冬介绍:“我们在车间屋顶铺设了光伏板,每年能产生1058万kwh绿电,通过储能等技术手段,让这些绿色电力稳定顺畅地供应园区工业生产,确保每一度绿色电力都被更有效地利用起来。”
园区内还设置了光伏路灯、储能电池柜等设施,协同运作。园区不仅仅是源头采用绿色电力,其他的冷热需求也全部由绿电来完成,“冷”与“暖”都追着绿电跑。双良深耕冷热和节能装备四十余年,形成了完整的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多项节能节水装备被认定为国家单项冠军产品,零碳产业园区结合了双良自身在能源装备上的优势,高效制冷机房、余热回收系统等元素都有体现。
幕后指挥这一切的,是园区的“智慧大脑”——能碳智慧管控中心。如何提升绿电的使用效率,管控中心了如指掌。大屏幕上,光伏发电量、储能状态、能耗分布等数据实时跳动,工厂每一个工艺段的能耗都清晰可见。
“我们清楚地知道每个环节的碳排放,可以有针对地去节能减碳,并且通过AI智能算法,优化能源调度,降低用能成本,将来通过虚拟电厂建设,还可以参与电网调节。”鞠贵冬说,园区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48.38吨。
“零碳”方案:从“样板间”到“标准间”
双良的零碳实践不止于自身。今年,公司发布了“零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方案以光氢储电,低碳智慧供冷、供热,余热回收,CCUS(碳捕集及利用)和能碳管理平台为核心,装备硬件和AI算法深度结合,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整合,让每个园区都能找到适配自身的零碳路径。
支撑“零碳”方案落地的,是双良在真空换热、液冷、氢能等领域的技术底气。真空换热技术是“热能的搬运工”,将低品位热能(如空气、水、土壤、工业废热中的热量)提升至可用于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的高品位热能。在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项目中,双良热泵机组将年回收余热195MW,减少碳排放约9.05万吨,成为城市热电联产零碳改造的样板。此外,该系列产品在天津陈塘庄燃气电厂、石家庄西岭中继能源站、宁夏电投等大体量项目均有应用。
液冷技术破解高算力与新能源消纳的难题。面对新兴的市场需求,双良推出集中式均衡智冷解决方案,以空冷冷水一体式液冷机组,将“东数西算”的能耗挑战转化为绿色发展机遇。双良为银川天云智算中心量身定制3台1320KW热管理模块,让其成为国内首个集绿电、光能、风能、电厂余热多能互补的近“零碳”数据中心。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双良依托多年的高端装备制造经验,为全球用户提供低能耗、高可靠性的绿电智能制氢系统,自主研发出当前全球单体产氢规模最大的50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在阿拉伯半岛的东南沿海,一片崭新的绿色能源基地正在蓬勃崛起,那里是阿曼联合太阳能的项目现场,目前中东地区产能最大的多晶硅项目。作为关键设备供应商,双良节能为该基地配套了多套绿电制氢系统,设备预计将于今年四季度投入运行。
从1982年起步,到如今横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物科技、新材料四大产业板块,双良一直以“耐力跑者”的姿态,在“零碳”赛道上持续前行。如今,双良已服务于50多个行业、200多个细分领域、40000多家客户产品足迹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绿色“硬核科技”与绿色发展理念正在为全球企业“零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