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江苏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大会暨江苏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隆重召开。会议旨在落实全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政策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钢铁、化工、电子、材料、建材、装备、电力、纺织等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作为联合主办方参会。

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省钢协名誉会长王志忠,省发改委原一级巡视员、省钢协名誉会长高清,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许晖,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童春平,南京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爱军,省生态环境厅原二级巡视员、省钢协高级顾问唐振亚,省生态环境厅原二级巡视员杨新芝,省工信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韩东铭,省工信厅原材料工业处一级调研员林乐福,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滕加泉,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干部李清正等政府部门领导;省钢铁行业协会、省化工行业协会、省化学化工学会、省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行业协会、省纺织工业协会、省材料学会、省环保研究会、省循环经济协会、省钢铁及金属新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数字化协会、南京节能环保产业协会、省储能行业协会、苏商会、省锅炉学会、南京节能环保产业协会、南京环保协会等行业协会学会;东南大学能环学院、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省节能监察中心、南京节能评审中心、南京节能服务中心、南京低碳城市管理中心、冶金科技发展中心、中石化碳产股份、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钢武汉安环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等绿色低碳服务机构;梅山钢铁、南钢股份、江阴兴澄、中新钢铁、金虹钢铁、永钢集团、徐钢钢铁、镔鑫钢铁、中天钢铁、联鑫钢铁、江苏鸿泰、亚新钢铁、恒润重工、常州东方、江苏敬业、淮钢特钢、华润制钢、华西钢铁、靖江特殊钢、西城船用板、武进不锈等钢铁企业代表;南京电气科技集团、天合光能、华电江开、南瑞集团、二十二冶、阳光优储、杭氧集团、绿能氢醇、新联电子、厦门新能安、上海钢联等各行业重点企业代表;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通标标准、华测认证、南京市质检院、方圆标志、方圆规划、华夏认证、华设设计等认证计量检测机构等共211家成员单位参加了会议。

高清主持会议时表示,召开江苏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大会暨江苏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既是落实全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政策举措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培育新兴动能的战略实践。

王志忠代表主办方致辞表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第一省,肩负着“挑大梁、打头阵”“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必须在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上勇立潮头。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的成立正当其时,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联盟要以制造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搭建一个开放、协调、普惠、共享的资源要素平台,系统谋划制造业绿色低碳型路径。重点从强化政策协同与标准引领、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拓展产业协同与市场应用、优化运营管理与服务支持、持续跟踪评估与动态调整五方面扎实开展工作。

王爱军代表承办方致辞表示,江宁开发区将以联盟成立为契机,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未来将搭建政企交流、项目对接平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助力江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开发区力量。

会议审议并通过《江苏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章程》及相关议案。决定吸收211家单位为联盟第一批会员单位;选举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等62家单位为联盟理事单位;选举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担任理事长单位,陈洪冰担任联盟第一任理事长;选举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江苏省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行业协会、江苏省建材行业协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江苏省材料学会、江苏经信智库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为联盟常务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南京节能环保产业协会、南京绿色低碳创新产业联盟、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电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徐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亚新钢铁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能源计量数据中心)、江苏华电江开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绿能氢醇(江苏)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聘任王志忠、高清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唐振亚担任联盟高级顾问,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肖睿担任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任朱剑锋担任联盟第一任秘书长。


高清为理事长单位颁发铜牌



童春平、许晖、王爱军为副颁理事长单位发铜牌

高清、许晖、童春平、王爱军为联盟揭牌,标志着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当选理事长陈洪冰发言表示,担任江苏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第一任理事长倍感荣幸,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未来将与同仁坚守“集聚绿色低碳资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宗旨,带领理事会统筹协调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高端装备与绿色材料制造、技术验证、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标准计量等资源,打造绿色低碳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全行业、泛企业、工业园区和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战略引领,搭建“政策+技术+资本+场景+产业+会员”全要素共享平台,打造“数字联盟”;二是注重品质提升,建好绿色低碳信息数据库,前瞻性做好未来五年、十年发展规划;三是注重责任担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引进来”吸收先进模式技术,积极“走出去”传播江苏绿色低碳智慧。重点做好章程赋予的使命,研究并制定规则标准,搭建并运行交流平台,推动并集成技术创新,制定并实施行业规范,承接并落实政府事项,拓展并发力市场应用,提供并规范技术服务,推动并跨界融合产业,深化并创新银企融合,构建并完善人才体系,开放并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并推广认证评价等12方面工作。努力把联盟打造成有品牌、有温度的共同体,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绿色低碳发展的精彩篇章。

许晖代表省工信厅发表讲话。他指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面临着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开发空间偏密、生态碳汇偏小等多重挑战。为此,省工信厅重点开展了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提质、深入开展节能监察、培育打造绿色发展标杆、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数智重塑工业生态、不断壮大新型储能规模、推动构建碳管理体系七方面工作,而成立江苏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正是落实这些政策和工作的具体措施之一,可谓恰逢其时且具有标志性意义。期望联盟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当好政策落地的“转换器”。深入解读“1650”产业体系和绿色低碳转型政策,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形成实施指南,推动“一业一策”在绿色领低碳域落地见效。二是打造创新转化的“加速器”。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清单,聚焦智改数转、绿色低碳、循环利用、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绿色低碳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搭建协同发展的“连接器”。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合作,促进绿色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形成“联盟平台统筹、龙头企业牵引、中小企业集聚、技术机构支撑、金融证券助力”的发展新生态。省工信厅将继续指导、支持联盟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把联盟打造成江苏绿色低碳发展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创新活力!

童春平代表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发表讲话。他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中之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围绕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开展了加快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加快产业绿色升级、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政策与市场机制创新等四个方面工作。未来将依托联盟平台,融合“政-会-产-学-研-用”,集聚国内外绿色低碳资源要素,加快引入绿色低碳前沿科技成果、持续提升产业协同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持续开发绿色低碳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持续深化务实交流合作,助力江苏省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韩东铭作绿色工厂建设专题报告,详细解读了国家级绿色工厂评价新标准新要求:突出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导向更明确——本年度绿色工厂重点支持53个重点行业的企业;构建新的退出机制,从自我比较转向先进对标——剔除连续三年处于行业后5%的绿色工厂,实现有进有出;五大体系十四项指标,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核心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环境绩效。
林乐福作江苏省冶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情况报告,他指出江苏冶金行业发展质效全国领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与数智赋能能力持续提升且集群发展成效显著。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仍存在低碳冶炼技术成熟度不足、发展短流程面临废钢资源不足的障碍、碳足迹管理体系基础薄弱、多能互补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下一步将聚焦“调结构”焕新,推动冶金行业绿色转型;聚焦“增优势”,全面巩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领先水平;聚焦“补短板”,持续提升工业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聚焦“强保障”,加快完善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保障措施。

南瑞能源总经理鞠达作《以智能电网为基石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共绘绿色低碳发展新图景》专家报告,系统讲解了智能电网在优化能源配置、保障清洁能源消纳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迭代推动绿色低碳解决方案落地。

王海龙作《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区低碳场景发布》案例分享,生动展现了试点区内从产业园区到民生领域的多元化低碳实践,为各地推进碳达峰工作提供具象化参考。

绿色低碳项目供需对接交流环节,参会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会前,组织参观了绿色工厂——江苏华电江开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