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一片神奇的薄膜,用在手机上,如同不耗电的“空调”,可实现降温5至10摄氏度,提升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和稳定性40%以上。
走进苏州高新区的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制造车间里忙碌而有序:一片片钢化玻璃在自动化产线上流转,经过清洗、覆膜、撕膜、上伞后,离子枪将功能材料汽化,以一层原子的厚度,在钢化玻璃上形成致密又稀薄的膜层。这就是公司的主打产品——辐射制冷膜,目前已用于小米、苹果的两款手机上,另有两个国产手机品牌的订单正在交付中。
这是一项来源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院长、教授朱嘉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于2019年在光热调控领域实现了突破。“要将物体温度降得更低,就需要将它的能量做得更低,即减少摄入的能量项,增加辐射出去的能量项。”团队成员、南京大学副教授朱斌介绍,团队基于“辐射制冷”原理,调控分子结构、微纳结构和尺寸形貌,从无到有研发出可在太阳光波段实现低吸收率、在大气窗口波段实现高发射率的新材料,通过将热量以特定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实现零能耗持续降温。2021年,小米公司关注到这项成果后,来到实验室,希望将技术用于电子产品降温方面。
为什么“给手机降温”如此重要?随着手机集成度的提升以及AI芯片的植入,手机能耗越来越大,为了减少手机使用中发烫、卡顿和自动关机等问题,散热功能日益重要。
在实验室,样品经测温后效果明显,给了团队产业化的极大信心。2022年,在学校牵线搭桥下,科研团队在苏州高新区成立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辐射制冷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苏州高新区为公司提供了7000平方米厂房,并免去3年使用租金。
“我们迈出‘从1到10’的一步,得益于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推出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这项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利用成果作价入股,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南京大学是江苏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朱斌说,“公司一次性买断7项专利,整个评估过程透明合理。”明晰的知识产权归属不仅提升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让团队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拼搏,还吸引了诸多投资机构青睐。
然而,从书架到货架、从样本到产品的过程,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在实验室,我们仅需关注降温单一指标。然而要推向市场,就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统筹120多项指标。”朱斌坦言,本以为有了多年技术储备,成果转化2个月内就能完成,但实践起来,降温、稳定、成本,这三者难以兼顾,几乎成了“不可能三角”。
怎么实现“三角”的平衡?团队分三步走。首先,回到公司的中试产线上,朱嘉带领团队从技术路线上将硬科技继续向前推进;同时,在学校和苏州高新区的支持下,组建了校企联合实验室,材料、光学、高分子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以及手机制造供应商联合攻关、设计方案,改进传统贴胶方式,攻克胶的稳定性难题;此外,通过自动化流程进一步增加产能,并在原有材料中改进材料配比,使良品率大幅提升50%—90%,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经过半年40多次迭代,2023年,同时满足“制冷、稳定、成本低”的辐射制冷膜,成功应用在小米新款手机上,受到了市场欢迎,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然而,有了好产品,不意味着一定有好销路。“高校教师的‘长板’在科研不在市场,我们也曾在开拓市场时碰到客户说‘这是个好东西,但我们不需要’的情况。”朱斌说,南京大学双创办公室以及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了“产业经理人”培训班,对产业化过程中的市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项指导。受此启发,公司主要瞄准电子消费品领域的头部客户——这些企业不仅敢于创新,而且有很强的带动力,能够创造和培育消费热点。由此,公司进一步打开了市场。
“目前,墨光新能已开拓3条产线,坚定地走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朱斌介绍,已有4个手机品牌与公司开展合作,适用于电子产品的辐射制冷膜在手订单超7000万元;主要用于建筑、冷链、光伏的辐射制冷涂料,已有订单3000万元;可做防晒凉感衣帽和帐篷的纤维织物,目前正在中试阶段,即将量产。三大产线覆盖建筑、纺织、电子等万亿元级市场,还将布局航空航天等更多场景,预计今年营收超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消费领域,这项“黑科技”还在生态环保等领域得到应用。从2022年起,公司将辐射制冷技术用于四川达古冰川保护工程。“目前,试点地区的冰川消融速度已减缓80%,预计3到5年后将实现冰川正增长,助力这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朱斌说。
让政策与创新双向奔赴。
当创业团队选择直面市场风浪时,这个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故事便自带悬念: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九死一生中,他们凭什么敢走“险棋”?
“密码”藏在国家战略的坐标系里。团队锚定“双碳”目标重大需求,将硬科技底气转化为市场突进的锐气。“要让实验室的‘催化剂’在产业‘反应器’里起效,必须尽早接受真实工况的淬炼。”朱斌的比喻,道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底层逻辑:市场检验这“一跃”,是从书架到货架的最大挑战。
真正激活创新的,是政策红利的系统释放。国家层面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破冰突围,以及高校的积极落地实践,让科研人员真正成为“创新合伙人”;地方政府“转化加速器”则提供了场地支持、人才引进、实操培训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细化保障。
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创新生态:战略导向、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形成共振,让实验室里的样品“变身”生产线上的产品、市场上的“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