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牵头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南京工业大学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鲜明特色。近年来,该校秉持“顶天立地”办学理念,瞄准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持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近日,《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江苏化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调研组在南工大走访发现,该校创新性地发展了“五链融通”模式,通过“创新链聚能、产业链赋能、人才链蓄能、制度链效能、生态链焕能”,助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为破解高校与区域经济脱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工产业升级提供了高校赋能新模式。
创新链聚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南工大深入实施“创新链聚能计划”,系统构建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原创技术策源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劲动能。
体系化攻关,锻造硬核技术实力。该校将学科建设深度融入产业创新脉络,以化工、生工等优势学科群为引擎,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生态,创新性建立“战略布局一代、研发一代、产业化一代”的梯次攻关机制,瞄准江苏30个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在传统、新兴及未来产业领域集中发力。
筑强平台体系,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该校全力构筑高能级科研平台矩阵。材料化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低碳流程再造,突破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致力于核心膜材料国产化与商业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加速推动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升级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膜领域与生物工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群,支撑万亿级产业发展。
创新机制,激活成果转化动能。该校构建“校企+校地”“平台+场景”融合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矩阵。江苏省未来膜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高效链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推行“一所两制、协同发展”模式,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典范——成功孵化包括久吾高科、九天高科等83家高科技企业。
夯实基础,升级设施与服务能级。该校重点建设低碳流程再造、限域传质膜材料、合成生物智造等六大智能研发平台;强化科研与标准化联动,征集40项未来五年能形成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培育对象,深度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产业链赋能,加速技术转移转化
南工大全力实施产业链赋能计划,以国家大学科技园“2+2”创新布局为核心引擎,加速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造“工大系”科技企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互融。
聚焦新材料等前沿技术攻坚,南工大科技产业园与膜科技产业园两大孵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的资源集聚效应正持续放大。
得益于此,“工大系”企业雁阵加速成型,形成以久吾高科、中圣科技为核心的资源环境集群。南工大副校长顾学红介绍,该校特种分离膜创制与膜法流程再造技术国际领先,突破陶瓷膜等特种分离膜的规模化制备技术,使我国无机膜产业从国内空白进入到国际前三,建成全球首套膜法制浆尾水零排放工程,孵化出30余家膜科技企业,使膜产业成长为地方标志性产业。工大数控带动的智能制造集群协同发力,建立化工本质安全与风险防控技术,打造重大事故链风险防控与应急关键技术与装备,使江苏强盛有机过氧化物连续化生产装置产能位列全球第一,相关技术装备在400余项工程与项目应用,并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才链蓄能,引育产业创新人才
南工大深化科产教融合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锻造科技人才梯队、筑强产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打造产业人才方阵。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南工大组建了膜产业学院,并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优化专业布局,结合最新发展前沿,开设了“膜分离工程”“工业智能”等两批共11个微专业,推动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构建“学校—学院—科研团队”技术经理人体系,形成“专职+兼职+挂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构建产业科技服务人才评价体系。
制度链效能,强化产业政策协同
南工大围绕协同创新、人才评价、赋权改革和科技攻关等重点领域,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通过强化政策协同,为师生投身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作为江苏省“科技改革30条”唯一综合试点高校,该校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颁布了60多项科技改革文件,有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校地协同服务经济社会领域。南工大持续深耕与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合作,致力于打造全省领先的校地合作典范。该校与南京江北新区的战略合作全面推进,着力提升江苏膜科技产业园等校地合作平台能级,将“工大智谷”建设成为我国化工产业技术策源地。
在人才评价改革进程中,学校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政策联动机制,坚持“以贡献论英雄”,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上,推行“A(高校运行机制)+B(市场化运行机制)”双轨制。学校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和科技部试点单位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三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完全所有权,并将自主创办企业的科研人员纳入赋权范围,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生态链焕能,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南工大以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链为核心抓手,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培育创业文化为价值导向,以集聚校内外智力资源、建设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技术+管理+政策+法治+文化”特色产业智库为牵引,系统完善创新网络、孵化链条与制度体系。
南工大依托国家级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平台,探索与中建、华为、中江国际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打造高端智库,瞄准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关键问题与难点堵点,组建特色产业智库。学校承继“南洋劝业会”的创新开放基因,持续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力促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南工大校长蒋军成表示,南京工业大学将进一步做强特色、增强实力,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铸就党建引领发展“赋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培养创新人才“主阵地”;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奔赴一流学科创建“目的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发挥第一资源潜能活力,打造高端人才引领“聚集地”;拓展国际合作关键路径,塑造对外交流发展“新高地”。
(作者:危丽琼,周浩力,杨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