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 日,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ECJ)作出里程碑式判决,维持欧盟普通法院此前关于撤销特定粉末状二氧化钛(TiO?)致癌物分类的裁决。该终审结果对欧盟化学品监管框架及行业合规实践影响深远。
一、事件背景
??从法国提案到欧盟分类
2016 年,法国国家食品、环境及劳动卫生安全局(ANSES)首次提议将二氧化钛列为吸入性致癌物。随后,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的风险评估委员会(RAC)支持了这一观点。
基于此,欧盟委员会于 2019 年通过法规,将含有 1% 或以上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微米颗粒的粉末形式二氧化钛,归类为“可疑人类致癌物”(致癌物类别 2),并要求产品附带“H351(吸入)”的危害声明标签。
??业界反弹与普通法院的初步胜利
此分类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二氧化钛制造商、进口商和下游用户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此举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并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诉讼。
2022 年 11 月 23 日,欧盟普通法院做出关键裁决,推翻了欧盟委员会的分类决定。法院指出,欧盟委员会在评估其分类所依据的科学研究时存在“明显错误”,并且未能提供充分的理由。
此外,普通法院还强调,该分类未能遵守欧盟 CLP 法规中关于危险性必须是物质“内在属性”的关键原则。
二、欧洲法院的最终裁决
欧盟委员会和法国政府随后就普通法院的判决提出上诉。在 2025 年 8 月 1 日的最终判决中,欧洲法院驳回了上诉请求,坚定地支持了普通法院的裁决。其判决核心在于:
??确认“明显错误”
欧洲法院同意普通法院的观点,即欧盟委员会在评估科学证据时未能充分考虑所有相关因素,从而犯了“明显错误”。
法院强调,委员会在进行如此重要的分类时,有责任对所有科学证据进行全面且可靠的评估。
??重申“内在属性”原则
欧洲法院进一步确认,普通法院关于二氧化钛分类未能满足“内在属性”原则的论点是有效的。
法院认为,如果一种物质的危险性仅与其特定物理状态(如粉末形式)相关,而非其固有的化学属性,则不应被视为其“内在属性”。
这一原则的坚持,划清了物质固有危险性与特定暴露条件风险之间的界限。
三、判决的深远影响
这一最终裁决对多个行业,包括化工、涂料、食品、玩具、药品和化妆品等,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意味着含有特定颗粒大小的二氧化钛粉末产品,将不再需要强制性地贴上致癌物标签,从而减轻了相关企业的合规、运营和宣传成本。
更重要的是,此项裁决为未来欧盟的化学品监管树立了重要先例。它明确要求,即使在科学存在不确定性时,监管机构的决策也必须基于充分的证据、透明的理由,并能够经受住严格的司法审查。
然而,业界仍需保持警惕。虽然取消了当前的致癌物分类,但这并不意味着二氧化钛可以毫无限制地安全使用。
企业仍需根据 REACH 等现有法规框架持续评估健康风险。如若未来出现新的、更有力的科学证据,法国或 ECHA 仍有可能重新提出分类建议。
因此,建议相关专业人士应持续关注未来的科学评估和监管动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