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业园区正面临内部改革深化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如何推动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迈向“质的有效提升”?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引导工业园区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
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运行监测分析部副主任王莉介绍,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指引》总结吸纳地方优秀经验做法,鼓励省级工业园区围绕新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要求,探索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张林山表示,《指引》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化、可落地的框架,帮助园区突破同质化竞争、资源错配等瓶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式集聚和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来看,《指引》围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园区空间治理、培优园区企业主体、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安全发展、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等7个方面,提出19条发展导向。
“此次《指引》最大的亮点在于将高质量发展这一宏观目标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导向,并系统性地覆盖了产业、空间、企业、创新、数字融合、绿色安全和开放合作七大关键领域,尤其突出了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张林山说。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明确提及工业园区“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主导产业”。专家表示,这一举措直击当前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分散、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实问题,从源头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张林山认为,这一规定旨在引导园区聚焦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资源集中、产业链深化和规模效应。同时,聚焦少数主导产业有利于园区建立健全链长制、链式招商和产学研联合机制,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赛道培育,最终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和抗风险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面临不少挑战。一些园区主导产业模糊、布局分散,产业数量过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创新能力不足。同时,随着空间和要素约束加剧,一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明显,尤其是绿色能源、5G网络等低碳化和数字化设施缺位、覆盖不足。此外,部分园区过度依赖优惠政策招商,轻视内生动力培育,且产城分离问题突出,生活配套不足,影响地区人才吸引和持续发展。
王莉表示,《指引》引导省级工业园区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从而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生产经营效率。
“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需多措并举。”张林山认为,各地工业园区应聚焦特色主导产业,通过链式招商、产学研联合构建产业集群,避免低水平竞争;优化空间治理,推广工业上楼、弹性土地出让等模式提升集约化水平,并完善医疗、教育设施等产城融合配套;建设完善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强化数智赋能,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和链式转型;建设屋顶光伏、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布局零碳园区。
为保障《指引》顺利推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总结优秀经验、推广典型案例、制定标准规范,指导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储备,强化工业园区发展支持、健全管理机制、做好运行监测。同时,进一步促进工业园区交流合作,组织现场交流会、调研深度行等各类活动,加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理论成果、实践举措的宣传分享,推动工业园区项目合作、平台搭建、行业组织建设,促进跨园区资源共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