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12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0%。高端碳纤维产品如航空航天级别的仍需大量进口,中低端碳纤维在风电叶片、建筑加固等民用领域已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东丽(约30%)、美国赫氏(约15%)、日本帝人(约10%)、德国西格里(约8%)、日本三菱化学(约6%)
国内企业清单:吉林化纤、中复神鹰、光威复材、恒神股份、宝旌碳纤维、新创碳谷、中简科技、金发科技、上海石化、太钢钢科
2.芳纶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芳纶纤维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30%。高端芳纶产品如用于航空航天和高端防护的芳纶仍主要依赖进口,中低端芳纶在工业绳索、普通防护装备等领域已开启国产化进程。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约40%)、日本帝人(约30%)、韩国科隆(约15%)、荷兰阿克苏诺贝尔(约8%)、德国巴斯夫(约5%)
国内企业清单:泰和新材是世界化纤领域翘楚,前身为烟台氨纶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特种纤维的研发与生产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在我国芳纶制造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话语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 50%-60%。此外芳纶企业还包括中化国际、神马股份、仪征化纤、蓝星新材、新乡化纤、烟台氨纶、华峰化学、桐昆股份、恒力石化等。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市场规模约2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50%。部分高端应用如高端防弹装备所需的纤维仍依赖进口,整体在工业绳索、防护网等领域国产化进展较快。
国外企业清单:塞拉尼斯(约29%)、荷兰帝斯曼(约15%)、美国霍尼韦尔(约8%)、日本三井化学(约12%)、东洋纺等
国内企业清单:同益中、仪征化纤、东方盛虹、联泓新科、扬子石化、大庆石化、辽阳石化、天津石化等
4.玻璃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玻璃纤维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5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70%。中低端玻璃纤维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建筑、普通工业领域需求,但高端特种玻璃纤维如用于航空航天、电子芯片封装等领域的产品仍有提升空间。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欧文斯科宁(约20%)、日本电气硝子(约18%)、法国圣戈班(约15%)、日本旭硝子(约12%)、德国巴斯夫(约10%)
国内企业清单:中国巨石、泰山玻纤、重庆国际、山东玻纤、长海股份、九鼎新材、宏和科技、威玻股份、华光新材、四川玻纤
5.聚酯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酯纤维市场规模约8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90%。聚酯纤维在国内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国产化程度极高,在常规纺织服装和一般工业用布领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部分企业产品还远销海外。
国外企业清单:英威达(INVISTA)、东洋纺(TOYOBO)、帝人、东丽等
国内企业清单:桐昆集团、浙江恒逸集团、新凤鸣集团、恒力集团、荣盛石化等
6.聚酰亚胺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酰亚胺纤维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30%。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在部分工业领域开始试用和小范围应用。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帝人、三井化学、赢创等。
国内企业清单:
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以生产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系列产品为主的高科技公司,主要产品有高性能聚酰亚胺长纤维、短切纤维系列产品,其先诺丝 shinofil® 聚酰亚胺纤维和珍纶 ® 聚酰亚胺短纤维及其织物具有高强高模、低密度、抗冲击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海洋、航空航天等领域。
江苏奥神新材料:在聚酰亚胺纤维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其产品在航空航天、军事防护等领域有应用。
长春高琦聚酰亚胺:专注于聚酰亚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生产的聚酰亚胺纤维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
保定三源纺织科技:涉足聚酰亚胺纤维的生产和销售,产品在过滤、防护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
上海联乐化工:在聚酰亚胺纤维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不断推出高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7.聚苯硫醚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苯硫醚纤维市场规模约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2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5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0%。高端聚苯硫醚纤维在一些特殊工业领域仍需进口,中低端产品已实现国产化并在环保过滤市场占据一定份额。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雪佛龙菲利普斯(约30%)、日本东丽(约25%)、日本东洋纺(约20%)、德国巴斯夫(约15%)、美国塞拉尼斯(约8%)
国内企业清单:
浙江新和成股份:其生产的 nhu-pps 树脂具有分子量分布窄、纯度高、性能稳定等特点,可提供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产品,同时拥有线性与交联不同类型的产品规格,并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
重庆聚狮新材料:经过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合成的高性能 pps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提供不同牌号的 pps 纯树脂或粒料。
广安玖源化工新材料:现建成有 3000 吨 / 年纤维级聚苯硫醚生产线一条,于2016 年 1 月 30 日成功投产。该公司 pps 聚苯硫醚项目所采用多水硫化法生产技术为本集团科研技术人才对国内的聚苯硫醚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形成的专有技术。
珠海长先新材料:具有较大规模及影响力的聚苯硫醚(pps)和电子化学品辅料一站式供应商。
成都乐天塑料: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就依托自有专利技术工业化合成聚苯硫醚树脂(pps)的高新技术企业。其 1000t/a 聚苯硫醚项目已被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火炬计划项目。
8.玄武岩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玄武岩纤维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8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60%。在建筑等常规领域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高端应用如航空航天领域的玄武岩纤维仍在研发和试验阶段。
国外企业清单:俄罗斯Basaltfiber(约30%)、乌克兰TechnoNICOL(约25%)、美国3TEX(约20%)、德国Schott(约15%)、法国Saint-Gobain(约8%)
国内企业清单:
江苏天龙玄武岩连续纤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企业之一。
四川谦宜复合材料:首创池窑拉丝新技术和 2400 孔大漏板拉丝新技术,已建立 3500 吨池窑生产示范线,成功实现稳定化、规模化的高性能玄武岩连续纤维生产。
郑州登电玄武石纤:自主设计、建设的年产 1500 吨玄武岩纤维池窑生产线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高度认可,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吉林通鑫玄武岩科技:形成年产 12000 吨玄武岩连续纤维的生产能力。
四川航天拓鑫玄武岩:在纤维生产工艺及设备运行稳定性、纤维性能、终端纤维制品的开发等方面已经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9.高性能维尼纶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高性能维尼纶纤维市场规模约3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70%。中低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工业领域,高端产品在一些特殊工况下仍需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可乐丽(约40%)、日本Kuraray(约30%)等
国内企业清单:
湖南省湘维:原湖南省维尼纶厂,是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全资拥有的企业,主要从事聚乙烯醇(PVA)的生产与研发,其维纶短纤等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 PVA 产品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拓展,产品因其水溶性、粘合性能、造膜性能、化学安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纤维、造纸、涂料、薄膜等工业原料和加工剂,并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福建福维股份:在维尼纶纤维领域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实力。
中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简称 Sinopec-SVW,是国内大型的维尼纶生产企业之一。
安徽皖维高新材料:是国内重要的聚乙烯醇和维尼纶纤维生产企业。
10.芳砜纶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芳砜纶纤维市场规模约3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4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7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0%。高端芳砜纶纤维产品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在消防服、高温过滤等领域已实现部分国产化。
国外企业清单:
国内企业清单:
中芳新材料:是全球唯一拥有中国独创的高性能芳砜纶纤维知识产权的企业,目前芳砜纶规划产能达到 5000 吨 / 年。
上海特安纶纤维:是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独自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耐高温芳砜纶纤维,2007 年投产后产能达 1000 吨 / 年。
上海思聚特种纤维:与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紧密合作,依托上海石化的技术力量及先进测试仪器检测手段,开发各种规格的芳砜纶布料以及予氧化纤维与芳砜纶等混纺布料。
11.聚四氟乙烯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四氟乙烯纤维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2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50%。高端聚四氟乙烯纤维如用于电子芯片制造的仍需进口,中低端产品在化工过滤、密封等领域已实现国产化。
国外企业清单:3M、日本油墨DIC、杜邦等
国内企业清单:
山东森荣新材料:拥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超微过滤纤维技术中心等,在聚四氟乙烯纤维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产品质量优良,是国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
常州华福环境科技:专业从事聚四氟乙烯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产品包括 100% 聚四氟乙烯纤维系列、PTFE 滤料及滤袋滤筒系列、PTFE 缝纫线系列等,在环保过滤领域应用广泛。
上海金由氟材料:是国内首家研制成功 “膜裂法聚四氟乙烯长、短纤维及滤料” 的公司,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国际垄断。拥有多条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及产品,并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浙江格尔泰斯环保特材:主要生产膨体聚四氟乙烯系列产品,包括聚四氟乙烯除尘纤维等。研发实力较强,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是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2.连续碳化硅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碳化硅纤维市场规模达到了119.34 百万美元(销量 39.48 吨),预计2030将达到380.60百万美元(129.59 吨)。2023 年中国碳化硅纤维市场规模为17.33 百万美元(销量为 6.33 吨),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68.16 百万美元(25.29 吨)。
国产化率:目前中国已经具备第二代 SiC 纤维量产能力,第三代 SiC 纤维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进口依赖度在 70% 以上
国外企业:Cerafil、COI Ceramics、Nippon Carbon等
国内企业清单:
宁波众兴新材料:已为国内多家航空航天相关单位提供聚碳硅烷及碳化硅纤维。建有年产 40 吨级聚碳硅烷生产线和年产 10 吨级连续碳化硅陶瓷纤维生产线。
福建立亚新材:成功建成十吨级生产线,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化生产,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新一代的研制和批产提供原材料基础。
湖南泽睿新材料:是国内最大的掺杂系列碳化硅纤维生产企业,已实现第三代连续碳化硅纤维批量供应。
苏州赛力菲陶纤:拥有高性能陶瓷纤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已获得多项专利授权,主要经营陶瓷先驱体聚碳硅烷、连续碳化硅纤维及其编织制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