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重构的双重驱动下,能源油气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即能源需求重心持续向亚太新兴市场东移、供应重心逐步向美洲非常规资源区西迁已成为重塑行业发展路径的关键主线。叠加技术突破与气候政策的双重催化,全球油气行业呈现出供需格局重构、技术迭代加速、政策取向分化的鲜明特征,各国及地区基于资源禀赋与战略诉求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全球能源油气行业发展的核心特征
1.供应进入多元化时代
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多重驱动下,清洁能源迎来了快速发展期。2011—2021 年,欧盟风能和太阳能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6.9%,2021年其在初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已达 13.2%。面对能源供应缺口,欧洲对核能的态度发生部分转变,同时加快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多国也纷纷布局氢能与先进核能技术,美国制定《美国氢能经济路线图》,欧洲发布《欧洲氢能路线图》,日本推出《氢能利用进度表》,超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等先进核能技术以及可控核聚变技术均取得积极进展。
加拿大以油砂资源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其98%以上的石油储量来自油砂,2013年原油产量达350万桶/日,其中油砂贡献190万桶/日,未来产能仍有持续增长空间。
巴西则凭借盐下石油勘探技术突破,预计到2035年产量将增长3倍,跻身全球第六大石油生产国。
与此同时,传统供应核心中东地区的地位相对下降,尽管沙特、科威特等国仍保有庞大储量,但欧佩克在全球市场的主导权已随非欧佩克国家产量增长而减弱,全球供应进入“多元化时代”。
2.需求重心加速东移,新型能源成增量主体
各地区经济基础与资源条件决定了能源发展趋势。与供应西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能源需求重心正加速向亚太地区东移。发展中经济体能源需求占比从2020年的59%提升至73%,其中亚太地区是能源需求增长的主体,贡献需求增量的61%,到2060年占比达到46%。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其能源需求增长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2025年原油储备已达100天消费量,成为稳定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伴随工业化进程,油气消费量年均增速保持在3%~5%,成为全球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在能源消费领域,电气化正逐渐成为核心趋势,深刻改变着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尽管目前三大传统能源消费仍占全球能源消费的82.3%,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占比分别为70.7%和84.8%,但新型能源已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对于全球超过80%人口所在的化石能源净进口国而言,推进清洁能源转型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3.非常规开发与低碳转型的双重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孙龙德指出,能源产业正在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也就是创新依赖。从传统能源来看,以煤炭为例,能源转型不是让煤炭清零,而是让煤炭更好地清洁低碳发展,这就涉及技术创新。油气行业的发展也是同理。虽然我们目前仍处在油气时代,但油气生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主要向万米深度、纳米尺度、百年跨度3个维度发展。
4.能源贸易大重构
从能源贸易流向来看,美国对油气贸易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引领全球新能源发展。
能源安全需关注四方面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守军指出,面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剧变,中国应积极推动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在深化与中东国家的合作的同时,拓展在美洲非常规油气领域的布局,以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
中石油经研院去年底发布的《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24)》(下称《报告》)指出,全球能源安全需关注“地缘政治、电力安全、人工智能和可持续性”四方面风险。
其中,地缘政治对抗是全球能源安全的最大风险源。特朗普再次执政后,美国的能源主导战略将激化对油气市场份额和行业主导权的竞争,同时部分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政策将进一步破坏清洁能源产业链稳定性和灵活性,对国际能源合作和气候治理带来严重阻碍。
电力安全风险愈发突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化石能源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但绿色电力不稳定供应与需求较快增长,叠加极端气候的影响,更考验电力系统的韧性。
人工智能也存在失控风险。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重塑能源系统,将成为能源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亟待强化监管和多边治理。
此外,可持续性提升速度难以保障人类未来的生存安全。气候变化对经济、能源、粮食等各领域安全产生复杂联动影响,但当前全球在能源转型和能效领域的努力还远不足以实现气候目标。
在新的格局演进中,全球能源、油气行业正告别单一核心主导的时代,进入“多元供应、东方需求、技术驱动、低碳转型”的新阶段。美洲的供应崛起、亚太的需求增长、欧洲的激进转型与中东的战略突围,共同构成了行业发展的复杂图景。各国政策虽因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呈现显著差异,但均围绕“保障供应安全、应对气候挑战、提升技术能力”三大核心目标展开。
未来,全球能源、油气行业的发展将更多取决于多重力量的平衡:供应端的多元韧性与成本控制、需求端的增长韧性与结构升级、转型中的技术突破与政策协同。在这一过程中,唯有顺应格局变化、聚焦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油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稳定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