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化工园区登录 专业委员会登录

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联系我们

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联系我们

江苏化工网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在循环经济中锚定石化行业“十五五”发展方向
在循环经济中锚定石化行业“十五五”发展方向
  发布日期:2025-10-30

10月28—29日,以“科创擎动循环链·绿色赋能石化业”为主题的“2025石油和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会议暨第三届上海化学工业区绿色低碳发展会议”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与上海化学工业区共同主办,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四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国家部委、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约400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循环驱动、绿碳协同、产业升级等行业热点,聚焦塑料循环利用、生物基化学品与材料创新、绿色技术与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管理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拆解转型难题、分享实践样本,为“十五五”开局之年的行业发展锚定方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阮力,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韬,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朱斌、曲峥,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金健,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李志,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朱颖超,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韩广忠,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宾,苏伊士亚洲地区水务和固废资源管理首席执行官Francois Fevrier 方恒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以及化工区管委会相关处室负责人,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朱健、周强、孙建国,发展公司财务总监戴鲲,苏伊士亚洲等企业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科创擎动”与“绿色赋能”是破局双引擎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阮力在致辞中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本次大会汇聚行业智慧、集合各界力量,有利于探索形成破解行业低谷期经济增长难题的措施、推动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以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近年来,上海化工区在国家、上海市战略部署中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和生态,以创新为引领,推进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获评“低碳化工园区”,成为全国首批入选的5个园区之一。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韬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化工产业格局和能源体系正经历深刻的变化,循环经济已成为推动行业减排增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十四五”期间,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展望未来,“科创擎动”与“绿色赋能”将是引领行业破局前行的双翼。一方面是通过坚持创新驱动,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加大对低碳工艺、资源循环利用、碳捕集等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工技术体系;另一方面,是通过优化系统布局,推动园区内外协同,以化工园区作为实践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造“无废园区”“零碳工厂”等行业标杆,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布局,提升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引领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中国科学院林国强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化工行业是我国支柱型行业,更应该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工艺流程,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持,尽管基础研究在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但我始终相信没有白走的路,为了未来,我们要坚持走下去。”

时代召唤:循环经济从“可选”变为“必选”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循环经济是石化产业实现绿色低碳最现实的路径选择。我国对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强化重点品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新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循“3R”理念,即减量化、再生化、资源化。在塑料化学循环的技术路径上,石化产业起步早,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循环将是未来循环经济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创新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陈广学在《生物基能源及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的报告中,重点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先进造纸与纸基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高性能纸基材料与生物质材料、生物基燃料、生物基功能材料等方向的创新成果。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在题为《对“十五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不断壮大、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助力二氧化碳减排取得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当前我国循环经济产业依然面临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十五五”期间,循环经济产业要更加注重政策顶层设计、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深入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以科技创新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朱斌在《“双碳”战略新赛道——上海化工区零碳园区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上海化工区历年发展概况和取得的成就。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促进石化行业和产业园区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目标。在国家“1+N”政策体系框架下,上海化学工业区摸清底数,科学提出园区双碳目标,以地定产、以产定碳、以碳优产,在供应链减排、能源优化综合利用、绿色电力、绿色氢能、废物减量和资源化和CCUS等方面开展大量探索与实践,同时大力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用绿色治理不断降低“碳含量”,提升新质发展“含金量”,走出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化工区模式”。

技术突破: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能

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高度依赖于技术创新的突破。本次会议特设了再生材料及生物制造、绿色技术与零碳园区,以及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专场,聚焦前沿科技如何赋能产业循环低碳转型。

01  塑料化学回收

塑料化学回收技术成为化解白色污染困境的新希望。与物理回收相比,化学回收能将混合或污染的塑料废弃物解聚为单体或原料,重新用于生产高品质塑料,实现“闭环循环”。多家创新型科技公司展示了其在此技术上的突破,但与会者也指出,化学回收的经济性、能耗以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仍需进一步优化。

02  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技术凭借其对传统工业模式的颠覆性突破,成为全场热议焦点。多位行业专家指出,以合成生物学、酶工程为核心的生物制造技术,正推动工业生产从“资源消耗型”向“生物转化型”跨越——通过微生物发酵、生物催化等技术,可将农业废弃物、工业副产物转化为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资源利用率提升明显。

03  绿氢及其衍生物

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绿氢及其衍生物在替代化石燃料作为化工原料和清洁能源载体方面的潜力巨大。与会专家表示,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全程零碳排放,其衍生物绿氨、绿色甲醇等更是破解传统能源局限的关键。绿氢及衍生物技术是串联能源、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循环经济核心纽带,未来需加快技术成本下降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其规模化应用,为全球“双碳”目标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实践探索:园区主阵地作用凸显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高地,上海化学工业区在推动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上海化学工业区大力推进零碳园区建设,绿色低碳底色持续厚植。上海市首个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年底即将竣工,相比化石燃料路线,平均减碳率达80%以上;上海氢能保障基地全国首个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正式投产、投用,大宗生物化学品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另一方面,园区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中试平台、华昌聚合物公司高性能树脂新材料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亿启云巢孵化器获批市级孵化器,新增1个外资研发中心、1个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个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此外,园区环境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构建“源头减碳-过程控排-末端循环”的全链条绿色治理体系,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今年以来,VOCs浓度已下降至45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近10%。

重磅发布:2025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循环经济蓝皮书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作为一家央企智库,成立6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为行业提供前瞻研判、战略支撑与知识服务,并且与包括各大央企智库在内的机构保持着良好合作的关系,坚持促进行业的知识共享、成果转化与生态共建,还牵头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循环经济研究院,以促进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本次会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再次联合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共同发布了《2025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循环经济蓝皮书》。

作为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本年度发布的重要报告之一,该报告聚焦2025年石油化工产业循环经济转型,剖析了塑料回收、轮胎回收、催化剂回收、电池回收四个资源循环领域和生物基材料、绿氢耦合两类绿色低碳技术的进展,解读了政策、市场与技术趋势。重点针对“十五五”时期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市场研判和发展建议,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系统性的战略指引和实施路径。

圆桌访谈解码“十五五”石化循环经济新路径

为了更好地为石化行业“十五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注入关键动力,助力我国石化产业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本次大会还组织了以“‘十五五’期间石油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路径”为议题的圆桌访谈,六位重量级嘉宾展开了深度对话。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李志分享了中国石化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情况。中国石化集团通过加强新能源发展来推动“三化”即用能低碳化、产品绿色化,产业高端化,但也面临着生产成本、关键技术等挑战,因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加强产业协同、加强国际合作等。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朱颖超分享了中国石油集团围绕二氧化碳布局的相应路径,强调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持续降低碳排放仍然是中国石油未来工作重点之一;继续围绕行业技术瓶颈,采取技术突破,促进零排放;在生物制造和生物基化学品方面也将做一些布局。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韩广忠强调了科技投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分享了中国海油集团在生产环节中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措施,并指出要加强三个体系的建设,即科技创新体系、经济商业体系以及政策支持体系。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吴总工主要介绍了公司在海水淡化、工业水处理、新能源等领域的多项技术成果。公司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取得了重大技术创新,获得国家科技奖公司致力于推广全新的废水资源化技术,助力各个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李宾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经营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化工大学因化而生,所有学科都是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作为底色,学校致力于培养服务化工行业的高端人才,并提出将数字化、绿色化等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

苏伊士亚洲地区水务和固废资源管理首席执行官方恒业指出,环境产业正从“末端治理”向水、能源、原料的“综合供给者”转变。环保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助力石油化工行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破解规模化推广难题。苏伊士在废水、废气以及固体排放物处置方面等,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技术方案。通过多方协同模式,我们将能打通“石化行业源头减排到原料替代”的全链条,在多产业联动中,充分释放双碳领域的经济与环境双重价值。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循环经济是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应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共同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绿色循环价值链,需要持续推动开放合作,共建产业生态。

协会介绍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

协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799064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主办单位: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 技术支持:南京苏化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